在心理咨詢工作的過程中,見到不少因為網(wǎng)絡成癮成而導致學業(yè)受到很大影響的大學生,甚至最后落到退學或無法畢業(yè)的境地。這些大學生其實都非常聰明,進人大學之前都是各班、各校的佼佼者,本以為他們進入大學會有更好的發(fā)展,但卻以這種結(jié)局收場,這是非??上У模瑹o論是家長、老師還是學生本人都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。網(wǎng)絡成癮本身并不可怕,最棘手與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學生明明知道這樣下去會很糟糕,但是他們往往都拒絕心理咨詢,拒絕任何改變,在矛盾與掙扎中任由自己越陷越深。其實道理他們都明白;但是一落實到行動上就又回到原點,用父母經(jīng)常說的一句話就是“我孩子什么都好,就是缺乏自控力!”但對于一個已經(jīng)成人并通過高考大關的學生來說,自控力缺乏到如此程度真的有些令人費解。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?關于這一點可以有很多解釋,而我看到的是他們無法推遲滿足感;即延遲滿足的能力很低。推遲滿足感,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,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,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;然后,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。其實,我們早在小時候,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,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。例如在幼兒園里,有的游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,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,吃蛋糕時不把奶油一口氣吃完,或者先吃蛋糕,后吃奶油,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。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(yè),是實踐“推遲滿足感”的最佳手段,即是指孩子滿十二歲時,無須父母催促,首先做完功課,再去看電視。到了十以后,他們的實踐更可以得心應手。到了青春期,他們處理類似問題,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或常態(tài)。因此,孩子小時候是培養(yǎng)延遲滿足能力最重要的時期,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不少青春期的少年,在小學與初、高中階段表現(xiàn)出來的自控力是一種假象。他們的父母并非是放縱型的父母,恰恰相反,根據(jù)我的經(jīng)驗,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教養(yǎng)方式非常嚴厲,盯孩子盯得非常緊,有關孩子人生選擇的重大決定都由他們來做,孩子每天的日常安排都由他們進行,甚至還有不少父母有陪讀的經(jīng)歷。這些父母以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,能夠讓他們專心學業(yè),避免分心,卻忘了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孩子水遠也沒有辦法學習延遲滿足,體會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困難、解決問題后內(nèi)心的喜悅,他們并沒有發(fā)展出自控能力,只是迫于父母、外界的壓力表現(xiàn)得很有自控力。一旦進入大學,父母天真地以為他們可以放手了,孩子自然會照顧自己了,可孩子的想法卻恰恰相反,他們想的是終于擺脫父母了,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。他們錯過了培養(yǎng)延遲滿足能力的最佳時期,,而當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學業(yè)已經(jīng)一團糟的時候,雖然心里很急,但克服困難所要付出的艱辛努力讓他們望而卻步,于是容易通過網(wǎng)絡來逃避問題,獲得一時的滿足。但還是會有不少大學生通過自已的努力走了出來,這其中的艱辛只有他們清楚,而艱辛之后的滿足也只有他們最能體驗,那是一種真正的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幸福,遠比上網(wǎng)一時的滿足要深刻得多。
叛逆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很難解決的問題,對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,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(jīng)歷過,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(jīng)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,其實,孩子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,每個人的內(nèi)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,對于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,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,孩子只有經(jīng)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,才會慢慢成熟,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,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“叛逆”頭痛不已,總想找一些什么辦法來“修理”孩子,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,如果父母把握好了,對孩子受益一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