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叛逆怎么辦?第一、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,孩子的內心有一個英雄夢,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,只有這樣才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,因此,父母要給予孩子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,媽媽在做飯,讓孩子幫忙掃地,擺好碗筷,端飯,爸爸在修理鬧鐘,讓孩子幫忙拿修理工具,上樓時,媽媽可以讓孩子幫忙提著菜,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,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,可以幫助他人,讓孩子體會被需要的感覺;第二、父母給孩子一定的權利,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被人指揮和掌控的感覺,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得到更多更大的權利,因此,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權利,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時間,自己決定跟哪些小朋友一塊玩,這樣孩子才會有*的思想,不受他人左右,對以后成年不會與人隨波逐流造成影響...
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叛逆的階段,這是很正常的,父母不必過分擔憂。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有著矛盾的心理沖突: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,走向*的自已。但是,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能*,另一方面我們又很自然地喜歡“好孩子”“乖孩子”。這是多么矛盾!我們心目中的“乖孩子”是這樣的—在家里聽父母的話,依賴父母,在學校里聽老師的話,依賴老師。這樣一來,這個孩子的*空間就會受到擠壓,他會覺得自己不是為自己而活,而是為父母和老師的意志而活。如果他不叛逆的話,那就會缺少動力。他可能會出色地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任務,但他卻表現得比較麻木,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,抑郁癥也可可能就這樣產生了。這種抑郁癥的孩子,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,而是父母的、老師的。他們聽話、努力學習,都是來自父母和學校的壓力,他們是為父母而活,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?;蛘撸驗閴阂痔?,一旦遇到什么爆發(fā)點,叛逆起來,會比一般的孩子更嚴重,甚至,會產生自殺或殺人的念頭,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少年*事件的制造者竟然是大家眼中“乖孩子”!因此,抑郁比叛逆更可怕。而我們眼中的一些“壞孩子”會怎樣呢?他們遇到壓力,會走上叛逆之路,不理會父母和學校的壓力,甚至和父母老師對著干,父母讓他們向東,他們非向西。這種“叛逆”,其實是青少年在爭取自已的*空間,試圖成為自己。這個時候,如果我們的父母和學校,能夠尊重孩子的*空間,不以專制的態(tài)度,施加太強的壓力,孩子的叛逆會漸漸平復。正常情況下,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,不聽父母的話,什么事都自已來。他們這樣做,只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: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,走向*的自己。然而,那些過于好的“好孩子“,他們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強,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,而根本沒有給孩子*的空間,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“叛逆”,這樣的話,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沒有一個正常的“叛逆期”。這樣會造成兩個惡果:惡果1叛逆期推遲。有的人,會在30歲甚至40歲,因受到一些刺激,突然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。那時候,對自己、家庭甚至社會的傷害性都比青春期叛逆要強得多。惡果2缺乏生命力。由于他們努力學習、努力工作,都不是發(fā)自自己的內心,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,這種刻意的努力,是一種強迫的努力。但是,他們仿佛對努力來的結果,比如好成績等獎賞沒有什么熱情,他們的口頭禪是“無所謂”,仿佛是什么都可以失去,什么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,嚴重者,會產生輕生的念頭?!芭涯妗钡暮⒆邮恰梆囸I”的強者,他們生命力旺盛,*意識強,敢于挑戰(zhàn),抗挫能力強。而“太聽話”的乖孩子可能是“被壓抑”的弱者,他們不是不想叛逆,而是不敢。但弱者一旦“叛逆”起來,那就會不顧一切。小編寄語親子關系是一個由“親密’走向“分離”的過程。“分離”是必然也是必須的,因為孩子要長大,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。孩子青春期逆反,是“分離”的第一步,父母越早做好心理準備,這一步便會走的越順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