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說一下個人對“叛逆期”的理解。
問題少年學校認為,孩子沒有一個固定的“叛逆期”的時間段。所謂叛逆,其實就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,他們有了自己的主意,而不是只聽父母的。當孩子一改以往只聽父母的時候,父母沒有辦法說服自己的孩子,沒有辦法引導他們,就認為孩子不聽話,叛逆。
也就是,叛逆背后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能夠和孩子去溝通,去教導她。而當我們說出“叛逆”這個詞語的時候,其實是對孩子有一種指責的意味。
所以,更合適的說法,應該是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去更好的引導。
為什么青春期就會讓家長認為孩子“叛逆”了呢?
一方面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自己能力有限,比較聽父母的。
除了2、3歲那個時候有一個任何事情都“我要做”,因為身心發(fā)展帶來的很自我的階段,其他階段會比較順從。青春期的轉變讓孩子覺得孩子突然就“不聽話”了。
另一方面,到了青春期,不管是生理上的荷爾蒙因素,還是心理上自主意識更強,希望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力,總之不會對父母的觀點行為全盤接受。
以前的順從,不代表父母做的一定對,只是那時候,哪怕父母用指責、威脅的方式管教孩子,孩子也沒有辦法反抗;而到了青春期就不同了,同樣的事情,父母再用這樣的方式,孩子就會反抗。這是一個人成長必經之路,也是特別正常的。
怎么引導呢?
當然,父母會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安全的,我們最根本的是想保護孩子,為孩子好;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,他們也是一個*的個體,他們需要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經歷,哪怕很痛,有風險,他們也要去嘗試。因為那樣才能證明他們的“存在”,他們的“*”,而不是父母的附庸。
問題少年學校認為父母要做到這一點,一是自己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能力,去信任你的孩子,也就是不管孩子出現什么情況,我作為父母,有能力扛得住的。如果有這個能力,你可以對你的孩子說你的要求,但是你也可以接受孩子不聽你的要求,讓自己的方式去嘗試。
二是我相信我的孩子,覺得他哪怕做錯了,最終還是會回到正軌。
這一點,其實和從小到大的你們的親子關系有重要的關系。如果我們以前不是“專制的君主”,那么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,我們也不會認為他們是叛逆,而是會看到,那只是我的孩子的看法和我不一樣。
總體來說,具體的做法就是“抓大放小”。
對于一些原則上的事情,比如考學的關鍵點,外出比較長時間的安全問題,我們可以做一些考察和參考。
但是日常小事,我們要放手讓孩子去做,比如他們的穿衣打扮,最終他們進入社會進入辦公室,還是會穿著公司能接受的衣服去上班的。
當然方式方法一定注意的是,尊重孩子。
最關鍵的一點:你是否能走進孩子,對孩子的引導是不是有效果的前提,是你和孩子有沒有建立尊重的、可信賴的親密關系。
問題少年學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