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孩子中,攀比的事情經(jīng)常發(fā)生,攀比誰家富有,誰又買了高檔文具、衣服、玩具,誰家的車好,等等,這些都是嚴重虛榮心的表現(xiàn),家長必須嚴加防范,不然的話,不但讓你耗盡了巨大財力,而且還會養(yǎng)出一個“唯財是親”的孩子。相比之下,西方一些發(fā)達*在淡化孩子的貧富意識方面,倒不乏積極有效之舉。日本中小學明文規(guī)定禁止學生穿名牌服裝或名牌運動鞋來學校,并對何為“名牌”作了明確具體的限定。此舉得到高達九成的富裕家庭家長的歡迎。此外,迄今日本仍有部分小學要求男生一律剎光頭上學——千篇一律的光頭至少讓人一下子難以分辨出誰富誰窮。無獨有偶,在美國,雖說有關(guān)學生是否該穿校服上學一直存有爭議,但絕大多數(shù)州的中小學依然實行“校服制”,且贏得了八成以上家長的支持。支持者并不像國人那樣,認為穿校服有利于強化集體主義精神或維護學校形象,而是認定“千篇一律’的校服盡管從表面上看似乎限制了孩子的個性發(fā)展(美國人最忌諱這一點),卻有效避免了貧富生在服裝上的攀比行為,從而避免了對窮孩子自尊心的損傷,也避免了孩子虛榮心的盲目滋生,這一招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.另外,加拿大中小學大多向?qū)W生提供免費午餐,孩子無論貧富,吃的一律相同。即便在貧窮的肯尼亞,有幸收到救助的小學往往給每個學生都發(fā)放一份救濟物品,而不論孩子是窮是富。上面幾個*的一些做法,雖然沒有徹底消除孩子們在窮富上的實質(zhì)性差別,但在營造淡化孩子們貧富意識的外在氛圍上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良好環(huán)境,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孩子攀比心理的增長。但是,光有學校為此做出必要的努力還是不夠的,家長也要控制對孩子的物質(zhì)供求,以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。擔心被周圍的人排斥是孩子愛攀比的原因之一。在孩子眼里,共同語言一部分是建立在共同擁有的物質(zhì)之上,如果看著大家都在拿著手機相互討論,而自己沒有,就覺得插不上話,感到被同學孤立了。因此,他們就要不斷地追隨周圍人的腳步,表現(xiàn)出來就是攀比。雖然孩子的攀比心理有情可原,但家長如果不正確引導,最終可能扭曲他們的心靈。攀比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可怕的壞習慣,家長在控制孩子的物質(zhì)供求 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的時候應(yīng)該注意以下兩點1、讓孩子把競爭意識放在學習上。孩子愛攀比,說明其內(nèi)心有強烈的競爭意識,家長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轉(zhuǎn)移到學習上,激發(fā)他們的上進心。2、理解孩子攀比的動機。如果孩子想“出人頭地”,家長首先要體諒他們的心境,但也要告訴孩子,對待人與人的差別要寬容,不要掉進攀比的陷阱。